7月1日云南配资,广州以一场高规格的产业推进会开启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动员。市委书记、市长共同出席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,提出要“抢占低空经济发展制高点”,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。(更多阅读:广州市召开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)
这是广州今年首次针对单一产业召开如此高规格的会议,足见城市发展的深切寄望——低空经济,已被广州视为决定未来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变量。
这场产业押注背后,是广州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。低空经济,能否成为广州改变城运、实现升维的关键一跃?
焦虑时刻,广州急需新故事
推进会召开的节点,正是经济半年报即将出炉、并将冲刺下半年的启新之际。从一季度的数据看,广州经济表现并不亮眼。细究背后,仍在于近年来持续凸显的新旧动能转换问题。
近年来,广州GDP增速持续低于全国、全省均值。模式转换、动力接续带来的经济增长结构性调整压力,持续挤压广州。颇具代表性的是作为传统支柱的汽车制造业集体遭遇转型阵痛。
“广州正以当年拥抱汽车的胸怀,拥抱低空经济。”广东汇天飞行汽车有限公司创始人赵德力,道出了广州此时此地的战略抉择。
横向对比更能说明问题:合肥靠面板(京东方)、芯片(长鑫存储)实现GDP破万亿,武汉凭借“光芯屏端网”打造万亿产业集群,杭州则借助AI和数字经济竞逐“AI之城”。
眼下,广州需要找到一个能够定义城市产业高度的新名片。
今年来,广州提出加快构建“12218”现代化产业体系,从产业端向上突围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低空经济进入广州决策层的视野绝非偶然。广州为此高规格成立书记、市长双牵头的领导小组。
这个涵盖无人机物流、城市空中交通(UAM)、低空旅游等领域的产业,中国民航局预测,到2025年产业规模将突破1.5万亿元,相当于再造一个广州汽车产业。
竞逐“天空之城”,广州手握三张王牌
广州选择的底气在哪里,或许能从“三个势”分析:全国低空赛道的竞争态势、广州低空经济的位势、错位发展的优势。
从概念爆发到规模落地,低空行业正期待关键一跃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低空经济司,超20省份出台专项规划,地方政府专项债向低空基建倾斜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。深圳设立全国首个低空经济管理局,北京低空专利授权量全国第一,成都空域改革获批3000米以下空域试点。一场争夺“天空之城”的竞赛正在上演。
但广州的独特优势在于“全产业链布局”——既有小鹏汇天(低空飞行器)、亿航智能(eVTOL龙头)、极飞科技(农业无人机),又有广汽等车企跨界低空出行。广州的目标不是单点突破,而是打造“低空经济生态圈”,形成覆盖“科研创新—设计咨询—高端制造—基础设施—飞行保障—场景运营”的全产业生态闭环。
竞争的前提,要认清广州在低空赛道的位势。比如广深在导航系统领域的专利存量仅为北京的1/3,再如,2023年深圳无人机终端销售约350亿元,广州约为深圳四分之一为80亿元。
低空经济企业超4000家、全国第二,核心企业超60家的广州,正处于将规模优势转化为产业集群动能的关键期。
广州的筹码,在本次推进会上总结为三张“王牌”:科研、应用示范(场景)、生态。
在协同系统上,广州正加快推进全市1个跑道型通用机场、8个枢纽型垂直起降场、600个常态化使用起降点体系建设,率先打造集通信、导航、监视等于一体的低空智联网系统,为低空“常态飞”夯实基础。增城朱村加速推进跑道型通用机场报批,规划建设4000亩低空经济核心功能区。
在场景应用上,广州推动应急救援、城市管理等200多项场景的供需对接,活化利用丰富的文旅资源,打造全球最大、功能最全的飞行营地集群。
在产业生态方面,广州加大“英才—资金—园区”三大要素保障:成立低空经济专家智库,加大人才引进力度;新设2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和“50亿空天基金+百亿产业基金”;加快建设世界级低空产业生态小镇。
时至今日,广州已在低空经济领域创造了多个“第一”:拥有全球第一个飞行汽车工厂智造基地、全球第一家集齐从生产到商业化运营“四证”齐全的企业、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无人机器件检测中心……
超越低空本身,改革激活广州高飞DNA
广州要的不是孤立的企业,而是能重塑城市形态的产业生态。
低空经济之所以被选中,不仅因其市场规模,更因它与广州的“交通枢纽”定位高度契合。就像汽车产业曾让广州成为“中国南方汽车城”,低空经济可能让广州升级为引领示范的空中交通活力之城。
座谈会上,市长孙志洋强调要发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、综合性门户优势。低空经济的本质是“立体交通”,而广州的基建网络恰恰能与之无缝衔接。例如,未来无人机物流可与港口、机场联动,eVTOL可弥补大湾区城市群间的短途通勤需求。
广州构建“12218”现代化产业体系,核心逻辑是“基于城市禀赋做产业”,这是城市与产业互动的内在逻辑。
再看赵德力关于“广州正以当年拥抱汽车的胸怀,拥抱低空经济”的发言,更能彰显广州的产业决心:看准了就重仓。
回顾广州汽车产业的成功:为了支持广州丰田项目,广州特地把地铁通到了工厂门口;为推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,广州南沙成为全国第一个全域开放的行政区域,为企业小马智行出行提供了试验场。
向低空要未来,本质上是向改革要未来。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,低空经济能否成功,取决于广州“敢为天下先”的作风成色。
新产业需要新突破,新质生产力呼唤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。适航审定周期长、空域划设不明确,导致商业化运营难以落地,无人机“黑飞”现象频发,急需统一监管平台,这是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阻碍。人工智能的场景应用、低空经济的场景开放、生物医药的成果转化,这些战略性产业集群的成长,核心都需要以制度供给释放市场活力,以场景拓展激活应用潜能,以技术创新突破产业瓶颈。
今年2月,《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》正式施行,作为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的低空经济领域地方性法规,这不仅是广州“向空图强”的里程碑,更是中国低空经济进行政策探索的破冰之举。
广州的野心,是通过低空经济重塑产业竞争力。这场押注的成败,不仅关乎一个产业的兴衰,更关乎这座城市能否激活“敢饮头啖汤”的基因。
更多阅读
领飞!“独角兽群”制霸空天|12218·广州行
统筹:陈思勤
采写:南方+记者 柳时强 李鹏程云南配资
升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